第六章 超导还是量子-《月之影面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果然,接下来发言的潘教授没留半点情面,“恕我直言,超导计算机不过是对传统计算机的很有限改进而已,而且,能不能改进成功,还是一个未知数”,

    “所以,我认为我们应该全力投入到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上”,

    “大家知道,在量子力学的层面,粒子是处于叠加态的,这种叠加态本身是可以按照符合波动方程的方式进行变换,或者说,运算”,

    “这就是天然的,量子层面的并行计算”,

    “大米国学者Shor提出的分解质因数算法,可以在瞬间解决传统算法需要上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”,

    “还有西森教授,他在米歌建造的量子退火计算机,成功的用几个数量级的优势,完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的求解,那就是获得全局最优解”,

    “这些成功的例子证明,量子计算机是可行的,在我的实验室里面,我们已经实现了12个量子位的计算,这在整个蓝星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”,

    “只要继续加大投入,我们就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,在新一代的量子计算机的竞赛中,获得领先”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潘教授的阐述更详细,也更有说服力,当然,王一男也不是好忽悠的,潘教授在阐述中,有意回避了两个问题,这两个问题也是量子计算机的致命缺陷。

    首先是算法问题,目前成熟的量子算法有三个,分别是质因数分解,搜索和退火算法,远远达不到传统冯诺伊曼机器所拥有的表达能力,也就是说,量子计算机不是图灵机,无法完成传统计算机的所有任务,严格来说,只能完成非常受限的任务。

    第二个问题是输入输出问题,量子态是非常微观的状态,也是非常不稳定的状态,所以为了实现信息的稳定表达,人们需要用量子容错编码来表示信息,而要将任何信息表示为微观粒子的叠加态,光想一想,王一男就不寒而栗。

    而同样,要从叠加的量子态中,通过一次次的测量获取每个正交域信息,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任务。

    刘院士对潘教授的阐述也提出了质疑,但是他对物理学研究不深,质疑都没有在点上,刘院士眼看形势不利,求援的目光投向王一男,“咱们是一个学校的,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”。

    好吧,作为一个战壕的同事,总是要拉一把的,更何况,王一男不觉得量子计算机这两个致命的问题,短时间内有解决的可能,这样的话,不能作为通用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,在王一男看来,只能作为通用计算机的补充,应用范围是受到很大限制的。

    就好像潘教授进行的量子通讯实验,号称量子视频通话,听起来挺唬人的,但实际上,所有通话过程,全是基于传统的H264,或者H265视频压缩协议,DES或者RC系列,或者大米国的AES对称加密协议而已。

    涉及到量子纠缠,也就是在交换密钥的那一瞬间,唯一的作用,就是这种交换密钥的过程,一旦被窃听,就会破坏交换本身,所以,是不可窃听的。

    至于通讯本身,跟所谓的量子计算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。

    当然,王一男还没有笨到去挑战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,

    “我有两个问题”,王一男说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