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这当然是千真万确的事情。后世 2016 年的时候,一部名为《华夏梵高》的纪录片火遍全国,里头那位被镜头聚焦的主人公——赵勇,就是从大芬村里走出来的。镜头里的他,普普通通,脸上带着那股子说不出的疲惫,却又透着点难以言喻的自豪,现在想想,或许当时他就已经对命运有了几分认命般的坦然。 话说 1996 年的春天,天气还有些乍暖还寒。那时的赵勇还是个在陶瓷厂里抡着画笔的小工,每天灰头土脸的,手指头缝里都是瓷泥浆。那天他从工厂出来,骑着一辆破自行车,嘴里叼着根五毛钱一包的香烟,正琢磨着这个月的工资怎么才能撑到发饷那天。 正巧路上遇到了同乡老李,两人推着自行车并排走,老李神神秘秘地凑过来,眼里闪着精光,问他:“哎,小赵,听说大芬村那边油画特赚钱,一幅画能顶咱们这儿大半个月的工钱!” 就这么一句闲话,像一颗石子儿砸进了赵勇心里。他愣了一下,自行车龙头差点没握住,脚下一顿,烟头掉在了地上。他弯腰捡起来,拍了拍上面的土,眼睛却亮了几分。 油画?那玩意儿在陶瓷厂他倒是偶尔见过,脏兮兮的画布,颜料的味道刺鼻得很。可同乡老李那兴奋劲儿,让他心里直痒痒。 第二天一早,赵勇天还没亮就起来了,把几件衣服塞进一个化肥袋子,又揣了几块干粮和水,蹬着自行车就往大芬村赶。村子不大,但来来往往的人不少,大多背着画架和颜料箱子,一看就是搞油画的。他心里有些忐忑,却又有种莫名的笃定,好像这个地方就是为他准备的。 进了村子,他人生地不熟,只能到处打听。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,没两天就让他找到了个愿意收留他的画室。那人姓张,是个老师傅,看了眼他递过去的画样——几张在陶瓷厂画的样品,点了点头,“还行,不算白来。” 很快,赵勇就上手了。他发现油画这东西,讲究的是色彩和光影,跟陶瓷上的那些一笔一划的图案完全不同。刚开始他画得一塌糊涂,不是颜色配不对,就是光影处理得太生硬。但好在他有基础,慢慢琢磨,再加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没过多久就成了画室的“成手”。 也是赶巧了,那时候外国的油画市场正火热,而梵高的画,尤其好卖。赵勇听人说,只要画上梵高的画,就能卖出个好价钱。他心里盘算着,与其画那些自己看不明白的名作,不如专攻一个系列,好让自己快点出头。于是,从那天起,他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梵高。 二十年,弹指一挥间。赵勇每天醒来就是面对画布,从《鸢尾花》到《向日葵》,每一笔,每一划,都像刻进了骨子里。起初,他也得对着梵高的原作照片,仔细研究色彩和笔触。渐渐地,那些画作像是刻在了他脑子里,不需要照片,不需要参考,他就能在空白的画布上自由挥洒。 根据后来纪录片里赵勇自己回忆,这二十年里,他压根儿就没关心过梵高到底是谁,什么流派,甚至没看过一眼真正的梵高原作。他只知道自己画的这些画,有人抢着要,能换来大把的钞票。 最夸张的时候,《鸢尾花》和《向日葵》这两幅画,他自己就画了两万幅。《华夏梵高》的导演问起这个数字时,他还略带尴尬地挠了挠头,“记不太清了,反正很多很多。” 到了拍纪录片的时候,赵勇对梵高的画已经熟悉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。镜头里,他拿起一支画笔,无需起草,直接在画布上挥洒,那动作行云流水,仿佛梵高的灵魂就附在他身上。 订单最多的一天,他几乎可以画十幅梵高的画——从早到晚,笔耕不辍,画布上的鸢尾花和向日葵堆叠如山,房间里弥漫着油画颜料的浓烈气味,而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,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,直到夜幕降临,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。 赵勇因临摹梵高画作的技艺日益精进,订单如雪片般飞来,名声渐渐响彻大芬村乃至更远的地方。口袋里逐渐充盈起来的同时,他的心中却悄然萌生出一丝异样的渴望——那个被他反复描摹了二十年的名字,梵高,究竟是怎样一个人? 他的思绪翻涌,像是画中未干的颜料般在心头晕染开来。终于,攒够了积蓄的赵勇咬咬牙,瞒着同乡,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荷兰的飞机。一下飞机,那股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异国情调便扑面而来,可赵勇的心却悬在半空。 他直奔阿姆斯特丹的画廊,心中预设的画面是:自己的临摹之作与真品一同挂在高高的橱窗里,供人观赏、赞叹。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——大芬村引以为傲的大量临摹作品,竟被随意地摆放在博物馆门口不起眼的纪念品店里,甚至混杂在一些廉价的风景油画之中。 那些他耗费无数心血的作品,在这里竟显得如此廉价,无人问津。这巨大的落差让赵勇感觉胸口像被重锤击中,他攥紧拳头,指甲深深嵌入掌心,却依旧无法缓解内心翻江倒海的酸楚与失落。 不死心的赵勇又辗转来到大名鼎鼎的梵高美术馆。隔着防弹玻璃,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梵高的真迹。那些浓烈的色彩、扭曲的线条、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击,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。 他愣愣地站在《向日葵》前,目光无法移开,仿佛能听见画布上每一笔笔触的低语。他走走停停,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,目光在每一幅真迹前流连忘返。 最终,当他站到那幅他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时,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。他凝视着画中那双充满痛苦与孤独的眼睛,嘴唇微微颤抖,半晌才挤出一句低低的呢喃:“颜色……不一样……” 这四个字,既是对画作的评价,更是对他内心巨大落差的精准概括。 第(1/3)页